欢迎访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网站
Home > 新闻动态 > 第三届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在我校召开

第三届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在我校召开

作者:     来源:      阅读:456     2022-11-24 12:41:51

11月18日-21日,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主办,澳大利亚《论题十一》(Thesis Eleven)杂志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第三届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来自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悉尼大学、蒙纳士大学、麦考瑞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文学批评学会会长、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总编张江、四川大学常务副书记曹萍、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会长党圣元,澳大利亚《论题十一》杂志社主编彼特·贝尔哈兹,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到会致辞。开幕式由社科处处长傅其林主持。

曹萍在致辞中对国内外参会学者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她指出,四川大学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近年来四川大学人文社科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特色鲜明,成果丰硕,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次会议将为四川大学相关学科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川大学常务副书记曹萍教授致辞

李怡在致辞中指出,学院老师在东欧马克思主义领域深耕多年,以之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本次会议挖掘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将极大地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设。

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致辞

中国文学批评学会会长张江指出,近年来四川大学文艺学学科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国际舞台上发出了中国声音,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文明互鉴”的价值追求。本次会议将对促进中外文明的对话与融合,推进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构建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文学批评学会会长张江教授致辞

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会长党圣元教授认为,四川大学开展的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为国内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开辟了新领域,带来了新的学术气象。在研究过程中展示出分析性、反思性和批判性,远远超越了国内前二三十年对国外理论所进行的一般性、平面性研究,对于当下国内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建构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会长党圣元致辞

彼特·贝尔哈兹教授认为,在成都举办的三次批判理论国际会议意义重大,会议集中讨论的阿格妮丝·赫勒、乔治·马尔库什、弗兰茨·费赫尔等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继承、创新和运用。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我们非常需要这样开诚布公的交流,需要相互学习、相互理解。

澳大利亚《论题十一》杂志社主编致辞

本次国际会议以纪念匈牙利著名批判理论家乔治·马尔库什为契机,聚焦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最新成果。与会学者紧密围绕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跨文化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建设等主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张政文、丁国旗、王宁、王杰、朱国华、王凤才、张永清、宋伟、周启超、曾军、段吉方、韩振江、孙建茵等国内学者以及彼特·贝尔哈兹、加林·提哈诺夫、大卫·罗伯茨、约翰·格鲁姆利、诺伯特·艾伯特等国外学者做了大会发言或主持评议。我校杰出教授曹顺庆、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冯宪光教授、著名符号学家赵毅衡教授、著名美学家张法教授以及金惠敏教授、阎嘉教授、傅其林教授、肖伟胜教授、马睿教授、张怡教授、吕东副教授、高树博副教授、周清云博士、袁喆博士、秦佳阳博士等20余位老、中、青学者参加了大会发言和大会讨论,彰显了我校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方面的团队力量。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大会发言:广义变异学

著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冯宪光教授大会发言:

论马尔库什对“生产范式”的创造性解说

傅其林教授在大会闭幕式上进行了大会总结,认为本次会议丰富而精彩,国内外学者对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跨文化阐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这三个领域给予了广泛而深入的关注,既有集中阐释,专题研究,也有宏观分析、总体关照,观点新颖,异彩纷呈,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也促使我们不断结合新的现实,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意义。

傅其林教授做大会总结

                                                                      

                                                                           (说明:原文转载自:四川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