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网站
首页 > 东欧马克思主义

刘云:“现实主义” 何为? —— —论布拉格汉学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2025-10-31 20:09:16

布拉格汉学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一、认为必须借助艺术技巧才能使文学反映出现实本质;二、主张一种主观的现实主义,一方面,“现实”包含外在世界与人类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现实主义的实现取决于艺术家个性化地观看现实的方式,个人的观察、体验等是贴近和理解现实的唯一途径;三、认为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现实主义文学已从形而上的美学观念变为参与社会改造的实践形式。此外,该学派还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人与社会生活的抽象认识和表现,具有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色彩。其现实主义文学观对拓展与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内涵,促进文学介入现实生活,繁荣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与批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傅其林 谭月嫄|东欧的世界美学史书写及其独特价值

2025-10-26 01:47:04

由于国内对西方美学史研究重心的整体偏移,长期以来,除波兰的塔塔尔凯维奇的世界美学史写作之外,东欧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世界美学史写作始终处于被忽视和冷落的历史境遇,可谓是一片“灰色地带”。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和地区的世界美学史书写做简要概述和初步总结。丰硕的美学史著作表明,东欧的世界美学史在整个世界美学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学术贡献,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一份珍贵的美学遗产。其研究方法与路径、研究话语与体系及研究体例与范式对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均具有极大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历史意识:论卢卡奇早年艺术哲学中的历史观

2025-09-30 17:17:09

历史是卢卡奇早年文艺理论中的关键视点(Gesichtspunkt)。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完成之前,卢卡奇以文学史(Literaturgeschichte)作为其艺术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在《海德堡艺术哲学》手稿中提出“艺术-历史哲学的形而上学”这一美学体系建构的核心观念。在其早年历史观中,这一观念主要体现在作为美学与社会学之综合统一的文学史方法论、非线性历史发展观、以历史为语境的阶级意识三个方面。他最早以文化批评展开对阶级意识的本体论拷问,既在社会学维度重视历史进程对主体及其生活的决定作用,又在美学意义上追求心灵的永恒及艺术作品对历史现实的超越。他将美学发展的困境归咎于阶级意识的缺失,而问题的根源则在于主体对客观世界缺乏历史性的阐释与认知。历史意识成为他此后基于马克思主义建构阶级意识理论的立场。

马建青 |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历史伦理化的尝试

2025-09-28 14:02:52

文明与历史变得岌岌可危的20世纪以一种极端的形式表征了人与历史相断裂进而历史成为人的异化力量这一重要现象。于是,如何跨越横亘于人与历史之间的鸿沟便成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考的基本问题之一。在他们看来,客观主义的历史编撰学和抽象思辨的历史哲学都将人的责任从历史中抽离出去进而否定了人的历史和历史性。由此,他们主张将历史伦理化,即通过个体的道德责任将人与历史统一起来。一方面,他们在现代的偶然性境况中和人性的深处寻找历史伦理化的可能条件;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将个体责任本体论化,进而在存在层面和历史层面将责任全面引入历史,以期将历史还给人自身。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将历史伦理化的尝试很难说是完全成功的,但这种努力所表达的人道主义精神却是弥足珍贵的。

马建青 |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关于乌托邦的激进想象

2025-09-28 13:57:20

乌托邦概念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我更新和走向实践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再相信“乌托邦的历史哲学”能为人的解放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因为这种被“误用”的乌托邦在现代性的进程中变成了奴役人的力量,不仅无助于人的历史性拯救,而且堵上了从当下通向未来的道路。他们基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重构的乌托邦既是人道化的乌托邦,也是否定的乌托邦,因为它既是出于人、通过人并为了人的积极力量,也是超越现存秩序并朝向可能世界的否定力量。经过改造的乌托邦始终与激进的社会政治诉求相关,因而是激进的乌托邦。但是,它是脆弱的,缺乏坚实的支撑,很难历史地实现,难免沦为空想。

马建青 |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乌托邦式的历史想象

2025-09-28 13:51:53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想理论中汲取灵感,并根据时代要求构建起一种人道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以期激发起潜在于个人之中的自由的创造性力量,通过个人的负责任的行动展现出真正属于个人又属于人类共同体的历史和历史性。

秦佳阳|《海德堡艺术哲学手稿》:在主客互动中把握艺术与社会—历史存在

2025-08-24 17:42:15

在他有生之年“不为人知”的《海德堡艺术哲学手稿》中,卢卡奇论述了一种主客体互动架构,以此揭示对艺术的把握何以可能。他提出主体的意识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前提。艺术作品不是外在于认知的客观存在,而是主体意识意向性的指向存在。意向性活动中,主体对经验现实的扬弃是“后建构”的前提,同质媒介则是令审美认知得以贯彻、塑形得以完成的关键范畴。这意味着认知媒介的先天性才是存在的可能性。更进一步,卢卡奇将上述主客互动架构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为其阶级意识理论提供了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