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捷克的传播与接受——以布拉格汉学派为中心
以普实克为代表的布拉格汉学派于20世纪50年代在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率先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行了翻译和阐释。普实克等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与布拉格结构主义理论,坚持历史实证主义和“中国本位”立场,从《讲话》及延安文艺诞生的社会现实语境出发,分析并肯定了《讲话》对文艺的社会功能、实践品格的强调。普实克与米列娜还强调了延安文艺对中国古代民间通俗文艺传统的批判性传承,包括文学语言、文学结构与现实主义倾向等方面,体现了布拉格汉学派的结构主义功能观、整体观,文艺的人民性、大众化立场,以及现实主义审美倾向。尽管不乏误判,但布拉格汉学派对《讲话》的阐释、对延安文艺作品的发掘和分析仍具有先导性和深刻性,对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张成华 | 中国阐释与阿格妮丝·赫勒美学思想的定型
相较卢卡奇对美学的重视,卢卡奇的学生阿格妮丝·赫勒却相对较少的讨论美学问题。赫勒有美学方面的著述,不过,总体上看,她的美学思想是在中国阐释中定型的。20世纪90年代衣俊卿等学者为回应和解释中国现代化进程,翻译和阐释了赫勒的《日常生活》等著述;此后,傅其林等学者基于自身的学科背景挖掘并阐释了赫勒思想的美学方面,并基于对其美学的阐释切入对赫勒整体思想的研究。中国学者先于赫勒本人及其国外研究者发现并阐释了赫勒的美学思想。同时,中国学者对赫勒美学思想的研究在赫勒那里得到回应和确证。2007年和2018年,赫勒两次来中国。由于朱立元、傅其林等邀请者的学术背景,赫勒在中国留下的文本大多是关于美学的。在这些美学文本中,赫勒确证和发展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同时,通过这些美学文本,她也确证了中国学者对其美学阐释的正当性。至此,中国学者与赫勒本人在美学上完成了相互成就、相互确证。当然,赫勒的思想之所以成为中国学界的在场性存在,是因为其对人的生存的关注。赫勒对人的关怀及对人的生存境遇的阐述吸引并激荡着研究者,回应着研究者对当代社会中人的生存问题的追问。中国学者与赫勒一道将其美学思想引入其思想的核心。
刘灿 | 生命政治·自我关怀·伦理美学——赫勒对福柯思想的批判性吸收
米歇尔·福柯与阿格妮丝·赫勒同为20世纪下半叶重要的哲学家,前者曾对后者的理论转型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具体呈现于生命政治与伦理美学两大问题维度。福柯后期思想有着明显的伦理转向,他将自我关怀列入应对现代性危机的处方中,并创造性地引入了“生存美学”这一概念,据此生成了一种带有美学形态的自我伦理学。赫勒将生命政治与伦理问题关联思考,尤其重视福柯的自我关怀理论。她提出了一种注重个体自主选择的个性伦理学,强调情感操持这一主体对自身的感性实践,指认美是伦理的固有内容而非装饰。从福柯的生存美学到赫勒的个性-伦理美学,二者皆将目光聚焦在伦理主体的感性生成方式上,为重建伦理主体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审美路径,也为当代伦理学与美学的双向互动提供了一种新范式的转换契机,共同推动了当代美学的伦理转向。
赫勒和费赫尔的生命政治理论及其美学意义
赫勒和费赫尔的生命政治理论从"解放身体这一现代性承诺的失败"中,得出"生命政治是身体的政治化"这一观点。生命与自由两种价值的冲突是其生命政治理论的张力所在。他们表达了对极权主义组织滥用生命权或自由工具化的担忧。赫勒认为生命政治的起点是日常生活,主体在其情感操持中蕴含了寻求差异的伦理诉求,同时需要警惕作用在人们感性需要层面的独裁。赫勒和费赫尔的生命政治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显现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美学路径,为当代美学政治转向提供了新的理论进路。
艺术—历史哲学的形而上学——论卢卡奇的《海德堡艺术哲学》手稿
卢卡奇在《海德堡艺术哲学》手稿中,提出真正的艺术哲学必定是一种兼具时代性与非时代性、特殊性与永恒性的历史哲学形而上学,这一思想为他这一时期的美学体系建构提供了具有认识论意义的本体论立场。卢卡奇基于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将整个世界分为三部分:经验主体(Subjekt)、经验(Erlebnis)、经验现实(Erlebniswirklichkeit),分别对应主观世界、间隔(Abstand)、客观世界。其中,间隔无法消除,也不能消除,它构成了艺术设计、作品塑造的基础,也成为审美活动与交流得以实现的中介。这一思想不仅突显出《海德堡艺术哲学》的创建性,也成为卢卡奇理论生涯的核心。
“三位一体”的批判路径与文化危机反思旨归——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莫拉夫斯基的“后美学”批判
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潮中,“后美学”既是分析具体艺术潮流和透视艺术行为实践的重要表现,又是展示艺术与人文观念在社会文化内在结构间复杂勾连的美学棱镜。波兰美学家莫拉夫斯基在重新审定“美学”概念的基础上,把美学根基置于具体的艺术批评实践中,且最终合流成共同表征“文化危机”的艺术、美学与文化“三位一体”批判;他对以利奥塔和詹克斯为代表的两种“后美学”声音进行批判性阐释,既看到了利奥塔表面肯定后现代美学立场但实质对“美学”本身的否定姿态,又认为詹克斯以人文主义回归的方式使后现代主义人性化,最终却归于无效。这体现出他对后现代主义及其后美学自身悖论性结构的认识;他通过对后现代主义艺术所蕴含的美学“解构价值”的批判性指认、对后现代主义美学形态歧义性的归纳描述,展现出对后现代艺术及其美学困境的忧虑反思。
“三位一体”的批判路径与文化危机反思旨归——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莫拉夫斯基的“后美学”批判
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潮中,“后美学”既是分析具体艺术潮流和透视艺术行为实践的重要表现,又是展示艺术与人文观念在社会文化内在结构间复杂勾连的美学棱镜。波兰美学家莫拉夫斯基在重新审定“美学”概念的基础上,把美学根基置于具体的艺术批评实践中,且最终合流成共同表征“文化危机”的艺术、美学与文化“三位一体”批判;他对以利奥塔和詹克斯为代表的两种“后美学”声音进行批判性阐释,既看到了利奥塔表面肯定后现代美学立场但实质对“美学”本身的否定姿态,又认为詹克斯以人文主义回归的方式使后现代主义人性化,最终却归于无效。这体现出他对后现代主义及其后美学自身悖论性结构的认识;他通过对后现代主义艺术所蕴含的美学“解构价值”的批判性指认、对后现代主义美学形态歧义性的归纳描述,展现出对后现代艺术及其美学困境的忧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