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网站
首页 > 东欧马克思主义

秦佳阳|《海德堡艺术哲学手稿》:在主客互动中把握艺术与社会—历史存在

2025-08-24 17:42:15

在他有生之年“不为人知”的《海德堡艺术哲学手稿》中,卢卡奇论述了一种主客体互动架构,以此揭示对艺术的把握何以可能。他提出主体的意识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前提。艺术作品不是外在于认知的客观存在,而是主体意识意向性的指向存在。意向性活动中,主体对经验现实的扬弃是“后建构”的前提,同质媒介则是令审美认知得以贯彻、塑形得以完成的关键范畴。这意味着认知媒介的先天性才是存在的可能性。更进一步,卢卡奇将上述主客互动架构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为其阶级意识理论提供了灵感。

匡存玖|论泰格的马克思主义超现实主义美学

2025-08-24 17:38:32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捷克斯洛伐克最为著名的超现实主义学者,卡莱尔·泰格将马克思主义与超现实主义融合,建构了一种具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色彩的超现实主义美学。他将超现实主义定义为一种追求革命与艺术自由的辩证艺术,深入探讨了其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互补关系。在他看来,超现实主义通过批判和否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则肯定现实中的积极因素,两者共同推动社会和艺术的发展。他还通过对艺术无意识过程的具体分析,揭示了超现实主义背后的无意识运行机制。在他那里,想象和幻象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能够使艺术家超越现实,构建理想的艺术境界。艺术家通过想象和幻象将内心深层想象具象化,创造出诗意空间。理解与可交流性不仅连接个体与社会,而且连接意识与无意识,使艺术作品成为个体内心世界与外部社会现实的桥梁。这使超现实主义艺术不仅成为艺术家个人表达的产物,而且引发广泛共鸣,上升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此外,泰格还吸收了构成主义和布拉格结构主义的审美符号论,对超现实主义艺术进行了多义性分析,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艺术学的视野。

傅其林 马云鹤|论具体乌托邦精神视域下的文艺创作路径

2025-08-24 17:30:04

具体乌托邦理论是由20世纪德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恩斯特·布洛赫提出来的。他将虚无的乌托邦具体化为可以经由充满希望驱动的人类实践活动通达的美好境地。南斯拉夫实践派学者扎戈卡·哥鲁波维奇演绎了在具体乌托邦精神旨意导引下对文艺创作路径的积极思考,而她这份被嵌入20世纪南斯拉夫具体历史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和被置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视域中的文艺创作路径探讨,必然会比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例证更能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带来启发。

吴洋洋 张成华 | 形式·技术·感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现代主义文艺探索的三重维度

2025-07-04 09:10:19

1948年南斯拉夫文艺界开始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转向对社会主义现代主义艺术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社会主义现代主义引领了南斯拉夫文艺界的审美风尚。社会主义现代主义的审美形态是由多个文艺创作流派在多向度的艺术探索中实现的。本文通过梳理和阐释这一时期“实验室51”“新趋势”运动”“OHO小组”突出的文艺观念和创作实践,展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现代主义文艺探索的形式、技术、感知的三重维度。

匡存玖: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图谱

2025-06-25 23:22:32

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与西方现代思潮的频繁碰撞交流中,建构了“结构功能主义美学”“社会主义超现实主义”“实践存在论美学”“精神分析唯物主义”“文学与文化革命美学”“审美符号反映与价值论”等丰富多元的命题,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美学、现代主义美学、实践美学、符号美学、艺术样式美学等批判范式,建构了以社会实践批判、语言符号学、文化阐释、具体艺术样式为核心的批判阐释维度,彰显了鲜明的实践性、人道主义与文化现代性批判色彩。

彭成广 | 论艾尔雅维茨的“文化政治”美学主题

2025-05-26 20:02:49

艾尔雅维茨的“文化政治”美学主题主要体现在:一,从“他者”与“自我”的裂隙中考察“东欧”特定时期艺术“言说”的现实境遇和主体化努力,彰显艺术美学话语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政治”意图;二,从“全球”与“地方”的差异出发,认为当今艺术概念具有普遍化的遮蔽性,应坚持艺术的“去普遍化”功能,同时指出在全球化语境中,美学与艺术正在走向合一,美学具有“地方性”“去中心化”“去总体化”等后现代特征;三,以“先锋派”为例揭示出艺术、美学与政治、革命之间的复杂辩证关系,认为“先锋派”以介入现实、融入政治、引领革命的姿态发挥着艺术的公共实践性,延续并扩展了“文化政治”传统。

傅其林,邵 帅:论日常生活的合理性基础——赫勒对日常生活的重释

2025-05-20 21:52:08

赫勒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重释了日常生活,彰显出日常生活本身的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日常生活转向,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自在的”客观化及其对日常生活的价值是理解日常生活及该理论的关键。“自在的”客观化包括对象世界、习惯世界、语言中介,是日常生活的合理性基础。三者作为物质性基础、形式性基础、符号性基础,为日常生活分别提供了真理与价值的两种尺度,社会与个人层面的双重价值以及主体间性价值,对于重新理解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三者作为一个客观化整体,组织起了日常生活,使日常生活成功、有序、有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