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

“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

作者:     来源:文新学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      阅读:5029     2018-12-06 22:32:28


“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

 

20181116日至19日,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主办,澳大利亚《论题十一》杂志社、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协办的“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来自匈牙利、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波兰、印度、捷克共和国、墨西哥、委内瑞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黑龙江大学等90多位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image.png


本次会议充分展示了四川大学在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的重要贡献,被国外学者称为“批判理论成都学派”。会议第一次以“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名称来概括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中外与会者专家的认同,是这次会议以及“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与整理”课题研究的一个收获。

image.png

大会开幕式由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社科处常务副处长傅其林主持。


image.png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首席专家傅其林)



四川大学校长助理郭勇教授到会致辞,认为四川大学与文科科研成就显著,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周维东教授代表学院致欢迎辞,指出学院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方面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人构成的研究团队,出版了有关经典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俄苏马克思主义、东欧马克思主义等领域的著作,发表众多论文,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与美学家。世界三大批判理论杂志之一澳大利亚《论题十一》主编皮特•贝尔哈兹致辞,首先向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作出贡献的前辈哲学家们致敬,他提出《论题十一》将持续关注当代批判理论,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研究成果进行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希望看到批判理论“成都学派”更多研究成果。


image.png

(Thesis Eleven Journal,Peter Beilharz)



卢卡奇引领的布达佩斯学派旗手、匈牙利科学院院士、汉娜•阿伦特哲学教授阿格妮丝•赫勒做了以“卢卡奇与托尔斯泰”为题的大会主题报告。她以卢卡奇分析托尔斯泰为起点,回顾了卢卡奇批判理论与美学的思想发展历程,从批判理论角度重新认识青年卢卡奇的《小说理论》《海德堡美学》、中年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和晚年的《审美特性》《社会存在本体论》等贡献,突出了卢卡奇批判理论的宏大叙事、现实主义理论的来源和基本内涵,虽然与赫勒自身的后现代转向理论旨趣拉开距离,但是她认为在当代世界,还应该更好地批判研究卢卡奇的批判理论。

image.png

(Agnes Heller's Keynote Speech:Lukács and Tolstoy) 



本次大会持续两天,50余位学者围绕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等论题做了大会发言。主要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美学形态、批判理论、符号学理论、文艺样式理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等,对批判理论的来源、存在形态、美学意义、现代性进行了多方面讨论,马克思、卢卡奇、布达佩斯学派、赫勒、沙夫、阿多诺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家成为关注的热点。伦敦大学比较文学系系主任、欧洲科学院院士加林•提哈诺夫、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杰出教授皮特•贝尔哈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杰出教授皮特•施泰纳等近20名外国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朱立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丁国旗、复旦大学王凤才、浙江大学周启超等学者到会发言。

本次国际会议集中展现了四川大学老中青三代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的整体实力,冯宪光、赵毅衡、吴兴明、阎嘉、傅其林、邱晓林、陆正兰、高树博、匡宇、王逸群、吕东、董明来等10余位老师就各自研究领域内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大会发言。

闭幕式上,皮特•贝尔哈兹代表《论题十一》杂志社、傅其林代表课题组互赠礼物。阿格妮丝·赫勒对大会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总结,她提出,马克思、卢卡奇等思想家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哲学就是与前辈和现实实践的对话;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会议,现代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值得学者们继续关注。傅其林指出,本次大会坚持中国立场,批判审视当代国外批判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image.png


    大会印发长达400多页的论文集,包含了世界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与文艺美学的最新成果。此次大会全程进行汉语和英语同声传译,全程进行录音录像,学术交流与文化碰撞产生了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将会促进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文艺美学的发展,促进中国对卢卡奇、赫勒、沙夫等东欧思想家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学术资源。


image.png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朱立元大会发言:“我为什么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


image.png

(四川大学冯宪光教授大会发言:“批判理论与卢卡奇美学”)


image.png

(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大会发言:“亚当·沙夫思想对南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运动的引领”)


image.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丁国旗研究员大会发言:马尔库塞批判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


image.png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大会发言:“从承认到妥协——‘批判的妥协理论’构想”)


image.png

(浙江大学周启超教授大会发言:“里夫希茨与卢卡奇”)


image.png

(四川大学阎嘉教授大会发言:“空间生产与全球化的资本逻辑”)


image.png

(华南师范大学段吉方教授大会发言:“批判理论的中国语境与问题”)


image.png

(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大会发言:“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六种理论形态”)


image.png

(Galin Tihanov from 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Form and Truth:Revisiting Lukács' Theory of Realism)


image.png

[Peter Beilharz from Curtin University:Last Bauman/Lost Bauman:Fifty Years on Sketches in a Theory of Culture (1968)---The Suppressed and Now Final Book of Zygmunt Bauman (2018)]


image.png

(Sian Supski from Monash University:Dan Dan Noodles, Kung Pao Chicken, the 23 flavours of Sichuan, and the 56 cooking methods of Sichuan–Recipes for an alternative modernity?)


image.png

(Peter Steiner fro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Authoring the Proletariat:Lukacs, Bakhtin, Luther)


image.png

(Danuta Ulicka from University of Warsaw:At the Crossroads of Marxism and Formalism in Modern Polish Literary Theory (1918–1939):The Case of Warsaw and Vilnius Student Circles)


image.png

(Trevor Hogan from La Trobe University: Are We All Moderns Now?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Uses of Agnes Heller’s A Theory of Modernity)


image.png

(Peter Morga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Changing the Face of Power: The Literary Re-Education of a Dictator)


image.png

(John Frederick Rundell from La Trobe University:Civilizations and Modernities in Dissonance)


image.png

(Ira Raja from University of Delhi:In the Shadow of Cosmopolitanism:Agnes Heller and the Idea of Home)

                                       

                                                                                                              (赵娜 贺媛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