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辉 李春|论马克思的“物”
马克思唯物主义意义上的“物”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对象化意义上的“物”,这种“物”通常被马克思称为“对象”。青年马克思发展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对象化理论,进一步从实践的角度将“物”理解为对象。第二,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物”,这种“物”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形式出现,表现为社会关系。资本是由商品的价值构成的,其物性表现为“价值实体”。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非物化、抽象化。第三,唯物史观意义上的“物”,这种“物”呈现为人们物质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历史总体。诸物的普遍联系构成“物”的总体,其实质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与世界的普遍交往。就马克思思想而言,“物”的这三层含义呈现出个别(对象)、特殊(关系)和普遍(总体)的复合性关系。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了“物”和“物的世界”,走进了社会和人类历史的深处。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回到经典"问题
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回到经典"问题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即针对这个研究领域出现的脱离原典而随意阐释的现象,因此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如何"回到经典",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含义或可能性,比如回到"经典文本"的研究阐释,在"历史性解读"和"互文阅读"中达到对经典文本内涵的确切理解;回到"经典命题"的研究阐释,在深入开掘中达到对标识性概念和理论命题的集中概括;回到"经典思想"的研究阐释,在深度领悟中达到对这种文论特性及文艺思想的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研究还涉及不同的阐释维度,如"本体阐释"指向对经典文本及其思想内涵的研究阐释,"还原阐释"要求回到经典文论生成的思想体系和历史语境中去进行研究阐释,"应用阐释"重视将经典文本的思想内涵跟当代社会实践和文艺实践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阐释,这些都包含了"回到经典"的内在要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了.十年来,在讲话精神引领下,我国文艺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文艺理论也有很大推进.这里,我结合自己的科研活动,谈一点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论述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关系的体会.
张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台湾的发展——吕正惠先生思想述评
作为台湾地区左统派重要的思想家与理论家,吕正惠先生对于现代中国的探索之路,既扎根于悠久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之上,具有纵深而广阔的大历史观,同时也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实基础之上。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台湾地区的文化状况、思想根源进行深入分析,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深刻把握台湾社会性质,以及台湾走向祖国之路的历史必然性,推动了台湾地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建设与实践行动。
刘永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即确立了科学主体的地位,并在20世纪40年代确立了其民族科学大众的根本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三大体系”有其丰富的内涵但三者发展并不平衡“;三大体系”建设具有开创性和范式性,对后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伟:实践智慧: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华传统美学的贯通枢纽
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同时特别阐明了“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艺术审美维度是我们领会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践智慧是贯通“第二个结合”的核心范畴、关键枢纽和契合结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华传统美学共同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共同关注艺术与人生、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伦理、艺术与自由等与人类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美学问题,因此,可以将两者共同指认为一种以“实践智慧”为体用贯通的实践美学或“知行合一”美学。本文以“知行合一”实践智慧为关键枢纽,贯通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华传统美学之间的互文对话与有机融合,以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中国化提供可资借鉴的哲学视域、人文维度与实践智慧。
文艺美学:中国与世界互动中的独创语汇及其复杂关联
文艺美学是改革开放后学术上的独创语汇。文艺美学,建在有中国现代性之初中国与世界互动而产生的新创语汇“文艺”和“美学”之上。文艺是中国以文为核心的艺术体系与西方以艺为核心的艺术体系互动的结果,美学是中国的美体现在天地的普遍之中和西方的美体现在典型的艺术之中互动的结果,文艺一词也有作为艺术整体的文与艺和文之艺的文艺学两种走向。文艺美学体现为两种方向,学科体系上的文之艺的美学和体制结构上的文与艺的美学。文学美学的进一步演进,一是在文学定义上,区别于改革开放前的文学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美学上对文学定义,从文学是审美反映,到文学本质在审美特质,到美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二是文艺学的两个走向,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文学研究即以审美意识形态为主,文化研究也与美的普遍性相关。文艺美学,与之前的文艺和美学、与之后的审美意识形态一样,都有表层逻辑不通和深层学理甚通的特点,这也是中国语言传统“散文(浑言)不别,对文(析言)须别”的虚实关联结构与西方语言的“定义清晰,逻辑一贯”的实体-区分结构之互动的结果。“文艺美学”一词内蕴、关联着丰富的历史和现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