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网站
首页 > 中国马克思主义

翟志强 |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历史化进路及其当代美学理论建构意义——以托尼·本尼特《文学之外》为中心的考察

2025-09-30 17:11:10

托尼·本尼特在“新自由主义”的时代语境下出版的力作《文学之外》,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通过对资产阶级哲学美学化话语体系及其在当代美学理论建构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含混和纠缠在一起的现象的批评,提出“非文学”的文学理论,主张关注“文学”之外的具体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以解构哲学美学化传统的研究范式,使文学理论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社会历史化的发展道路上,以发挥其改造现实的效果。他提出的美学现象、运用的分析方法及其社会历史化的美学理论主张,对于当代美学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论蒋孔阳对《巴黎手稿》的实践美学阐释

2025-09-30 17:05:37

蒋孔阳是中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 其实践美学思想来自于对马克思的 《 巴黎手稿》 的深入的创造性阐释。 他关于美的本质、 美的规律、 自然美、 文艺 创作等命题的理解突破了中国学界已有的认知视野,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的思考做出了重要贡献, 具有历史和世界的意义。

王晓升 | 马克思视域中的“感性”概念

2025-09-10 16:23:07

马克思对“感性”概念的理解既区别于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又区别于费尔巴哈。他的这个 “感性”概念超出了传统的第一哲学和精神、肉体分离的二元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这个感性构成了 概念的内容,甚至成为概念中的非概念的东西。马克思关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就是要把这个感性的要 素纳入概念的体系中而使它与肉体的要素相关联。马克思对于感性的这种理解成为其共产主义理论和 历史观的基础,也是其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基础。资本主义制度是把生存斗

何信玉 |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范式转换及其方法论启示

2025-09-01 14:29:10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范式是一种不同于浪漫主义美学范式,且不以欧洲文明为唯一基 本原则的世界美学,具有十分宏大的理论理想和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马克思主义美学范 式发展中的几次重要转换既发生在线性的历史维度中,也在地理空间、形式表达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 和重叠。在现代化和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范式转换的差异性在审美现代性和美学基本命题 等方面有诸多表现,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诸种理论形态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复杂 问题域。

张东辉 李春|论马克思的“物”

2025-07-20 17:54:41

马克思唯物主义意义上的“物”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对象化意义上的“物”,这种“物”通常被马克思称为“对象”。青年马克思发展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对象化理论,进一步从实践的角度将“物”理解为对象。第二,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物”,这种“物”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货币和资本的形式出现,表现为社会关系。资本是由商品的价值构成的,其物性表现为“价值实体”。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非物化、抽象化。第三,唯物史观意义上的“物”,这种“物”呈现为人们物质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历史总体。诸物的普遍联系构成“物”的总体,其实质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与世界的普遍交往。就马克思思想而言,“物”的这三层含义呈现出个别(对象)、特殊(关系)和普遍(总体)的复合性关系。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了“物”和“物的世界”,走进了社会和人类历史的深处。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回到经典"问题

2025-07-12 21:32:31

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回到经典"问题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即针对这个研究领域出现的脱离原典而随意阐释的现象,因此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如何"回到经典",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含义或可能性,比如回到"经典文本"的研究阐释,在"历史性解读"和"互文阅读"中达到对经典文本内涵的确切理解;回到"经典命题"的研究阐释,在深入开掘中达到对标识性概念和理论命题的集中概括;回到"经典思想"的研究阐释,在深度领悟中达到对这种文论特性及文艺思想的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研究还涉及不同的阐释维度,如"本体阐释"指向对经典文本及其思想内涵的研究阐释,"还原阐释"要求回到经典文论生成的思想体系和历史语境中去进行研究阐释,"应用阐释"重视将经典文本的思想内涵跟当代社会实践和文艺实践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阐释,这些都包含了"回到经典"的内在要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

2025-07-12 21:28:3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了.十年来,在讲话精神引领下,我国文艺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文艺理论也有很大推进.这里,我结合自己的科研活动,谈一点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论述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关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