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国忠 | 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及其美学的诞生——美学史的几个节点
本文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第一,马克思有没有美学?如果有美学,在美学史上应有怎样的地位?第二,新马克思主义有关美学的讨论与马克思美学是什么关系?第三,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怎样体现在美学中?第四,能否以马克思美学形成和发展为主线书写一部新的美学史?马克思的美学是奠立在实践本体论上的,美是物质实践的一种内在机制,其目的是认识并改造世界,在实现共产主义的同时实现世界的审美化;新马克思主义广泛借鉴西方美学的成果,从不同侧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美学;在无产阶级为资本所整合,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毛泽东为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并取得了伟大胜利,从而将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千百万民众参与其中的血与火的洗礼中,美学承担了重大的政治负荷,见证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的崇高。马克思主义美学应该有自己的美学史——一种能够体现这一进程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美学史。
段吉方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术史生成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术史生成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阐释与当代发展的综合研究和判断。从学术史的角度看,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存在理论原典、经典形态与体系拓展的学术史进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问题的理论论述构成了经典阐释的起点,而经典阐释存在着从“经典”到经典化的发展和飞跃进程。以经典阐释为核心,在学术史上形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的研究,它以一种“问题学的理论构型”存在;而从“问题学的理论构型”中诞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终成为一种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的重要研究内容,影响了当代发展的格局和脉络。在学术、理论和思想逻辑层面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术史生成研究面对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体系性和方法论等问题,目的是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体的、独立的理论形态,避 免以所谓的“理论内容的丰富性”淡化学术思想的学理性。
祁 程 | 论 “听觉政治” 何以可能* ———听觉感知的符码化运作、权力规训及治理逻辑
代以数字技术为基石的声音技术媒介的快速发展,既推动了“听觉媒介”从单一方式向多向度、场景化方向演进,也促使哲学文化基调发生“听觉转向”,使其成为社会公共话语体系的一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阈中,听觉与政治之间势必产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实联结,加之社会化主体的听觉能力又与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紧密相关,这为“听觉政治”论题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土壤。“听觉政治”有其特有的演进逻辑和发展轨迹,听觉符码的隐形权力可以延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使听觉成为“身体—权力关系”这一权力话语方式中的指示符和传感器。在现代政治生活的表达规则及话语游戏中,听觉层面的声音配置被嵌入现代性的治理方式之中,它遵照可听性与不可听性相互交织的听觉伦理,体现为一种否定之否定性征的听觉治理逻辑。“听觉政治”的演进乃至整个听觉历史的书写,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感性认知方式及生存状态变革的历史进程。在唯物史观方法论原则下讨论“‘听觉政治’何以可能”这一议题,可以为听觉感知政治化和听觉治理的哲学研究提供参考。
刘森林 | 在马克思哲学中重新理解感性 ———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主线与主题
新出版的MEGA2《德意志意识形态》把施蒂纳章作为全书核心,其实费尔巴哈与施蒂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并列的批判核心。与鲍威尔还拘泥于主体性哲学不同,费尔巴哈与施蒂纳已经走向从否定(思辨)哲学向肯定(实证)哲学转变的新路,但两者都是片面的肯定(实证)哲学实验。理论、理性如何吸纳、尊重感性经验、情感、欲望、利益并由此重构,从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是正在诞生的新哲学的根本追求。费尔巴哈、施蒂纳没有真正告别贬斥感性的传统形而上学,却又构建了片面、极端理解感性的新形而上学。马克思恩格斯试图建构的“真正的实证科学”重新理解“感性”及其与理性的关系,以及哲学与“实证科学”的新型关系,使得一种立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重新理解感性及其与理性关系的新哲学得以诞生。
翟志强 |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历史化进路及其当代美学理论建构意义——以托尼·本尼特《文学之外》为中心的考察
托尼·本尼特在“新自由主义”的时代语境下出版的力作《文学之外》,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通过对资产阶级哲学美学化话语体系及其在当代美学理论建构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含混和纠缠在一起的现象的批评,提出“非文学”的文学理论,主张关注“文学”之外的具体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以解构哲学美学化传统的研究范式,使文学理论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美学社会历史化的发展道路上,以发挥其改造现实的效果。他提出的美学现象、运用的分析方法及其社会历史化的美学理论主张,对于当代美学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论蒋孔阳对《巴黎手稿》的实践美学阐释
蒋孔阳是中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 其实践美学思想来自于对马克思的 《 巴黎手稿》 的深入的创造性阐释。 他关于美的本质、 美的规律、 自然美、 文艺 创作等命题的理解突破了中国学界已有的认知视野,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的思考做出了重要贡献, 具有历史和世界的意义。
王晓升 | 马克思视域中的“感性”概念
马克思对“感性”概念的理解既区别于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又区别于费尔巴哈。他的这个 “感性”概念超出了传统的第一哲学和精神、肉体分离的二元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这个感性构成了 概念的内容,甚至成为概念中的非概念的东西。马克思关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就是要把这个感性的要 素纳入概念的体系中而使它与肉体的要素相关联。马克思对于感性的这种理解成为其共产主义理论和 历史观的基础,也是其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基础。资本主义制度是把生存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