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
11月13-16日,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主办,澳大利亚批判理论杂志Thesis Eleven、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协办的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在川大召开。来自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斯洛文尼亚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单位以及我校共90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一副校长、中国文学批评学会会长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原党委书记、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会长党圣元,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曹萍,澳大利亚批判理论杂志Thesis Eleven主编、拉筹伯大学杰出教授Peter Beilharz,川大文新学院副院长胡易容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西藏大学常务副校长金永兵、川大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傅其林参加了本次会议。开幕式由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曹顺庆主持。
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曹顺庆
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曹萍
曹萍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我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特色突出,大师云集,名师荟萃。近年来,我校人文社科科研实力不断增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历史性突破,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2016-2020年立项总数260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一。积极传承红色基因,文化传承创新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比较文学、符号学、马克思主义文论方面成绩显著。本次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推动我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
胡易容在致辞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固有的批判功能让我们意识到了文明所固有的矛盾,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文学批评学会会长张江
张江在致辞中指出,四川大学文艺学积累深厚,80年代著名学者杨明照先生以《文心雕龙》研究蜚声海内外,奠定了川大文艺学的坚实基础;90年代曹顺庆教授提出文学理论研究的“失语症”问题,引发了整个文化界的剧烈反响;冯宪光教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美学研究,赵毅衡教授的符号学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等等,为国内理论界贡献了诸多的新思想。近年来,四川大学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重镇。
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会长党圣元
党圣元表示,当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发展的态势趋好,研究呈现出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一般的文艺理论批评具有引领作用,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为中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提供了重要参照,注入了新的活力。澳大利亚批判理论杂志《论题十一》主编Peter Beilharz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四川大学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取得了重要成绩,团队力量不断壮大,形成了老中青充满活力与影响力的“成都学派”。
Thesis Eleven杂志主编Peter Beilharz
大会发言由傅其林、中国人民大学张永清等主持与评议。张江、凌继尧、党圣元、胡亚敏、丁国旗、王杰、张永清、王凤才、周启超、曾军、段吉方等国内学者以及英国Galin Tihanov院士、澳大利亚Peter Beilharz、美国杰出教授Peter Steiner等国外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大会发言与讨论。我校冯宪光、赵毅衡、曹顺庆、王晓路、金惠敏、阎嘉、傅其林、马睿、张意、高树博、喻婉婷、何燕李、吕东、周清云、秦佳阳、袁喆等老中青三代20余人参会并进行大会发言,彰显了我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整体力量。
本次大会发言涉及到东欧马克思主义尤其阿格妮丝•赫勒的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问题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等问题。
冯宪光认为,赫勒美学思想具有反思性、批判性、实践性和传承创新性四大基本特征,成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美学理论。赫勒自认为是一个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她终身不渝地坚守着卢卡奇关于“复兴马克思”的思想。2018年赫勒提出了复兴卢卡奇的声音,这对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曹顺庆等进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叙事与比较研究,指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亲历社会主义现实的学术流派,新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反人道主义的异化,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凌继尧探讨了“审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斯托洛维奇的艺术本质即审美意识形态论,指出其在60多年后依然对中国美学和文艺学产生重要影响。
赵毅衡借助洛特曼与东欧文化符号学理论中的科学精神,从跨学科角度提出反思性人文学科的美学辩证力量观点。Galin Tihanov关注卢卡奇莫斯科时期的黑格尔思想,指出卢卡奇对青年黑格尔的多重解读。
傅其林指出,科学与技术问题是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当中比较重要的问题,也是20世纪美学和哲学讨论的关键问题,其在反思科学技术的立场确立了科学技术与美学关系的辩证的、批判的关系,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了具有启发作用。
Peter Steiner就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提出无产阶级必须要产生阶级意识,具备意识形态。Peter Beilharz在对其创办的刊物Thesis Eleven的介绍中指出,加强和批判理论成都学派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发展。
张永清讨论卢卡奇和中国审美反映论之间的联系问题,指出一个时代的理论关切是针对时代问题出发的,理论的基石并没有改变,而是转换了侧重方向。因此苏联马克思主义审美学派仍是一个巨大在场的存在。
王杰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已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理论学派,在当代美学理论版图中具有多样而丰富的理论形态。
金惠敏指出,文化有自己的独立性,我们要通过文化来介入现实,这是一位理论家的自觉和责任。王凤才从世界马克思主义角度梳理了批判理论定义、批判理论的三期发展,着重讨论了“政治伦理转向”与后批判理论转向。
王晓路关注疾病带来的社会文化政治现象,由西方国家历史上的重大疫情切入,提出致死性传染病涉及到病毒病理谱系与人类社会结构的设置两个方面。阎嘉认为,列斐伏尔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社会生产关系再生产为核心的“空间生产”概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西方社会的新发展。
本次大会坚持中国立场。张江指出,应当建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立足于中国的实践和语言学对阐释学进行本土建构这是我们将来的发展方向。
党圣元认为,当下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来临之际,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在百年来得到了广泛传播和积极建设,每一个阶段都具备有意义的总结和批判。
胡亚敏指出,当前需要推进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典重铸与当代拓展研究,认为对马克思的研究是一个文本群的研究,应立足于文本来实现其内在的一致性,通过视域融合、综合思维,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丁国旗认为,当代我国文艺理论 “中国化”是本土意识形态化的过程,文艺要与时代结合,大众是文艺的接受者和评判者,文艺要致力于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金永兵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要求我们建构一种自我批判的文艺生产论,建构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辩证逻辑,恢复文艺对可能生活的建构和解蔽效力。
傅其林在闭幕式上总结指出,本次会议立足于中国立场,围绕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进行总体性反思与代表理论家进行讨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进行反思,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学术氛围浓郁,观点深刻,成果丰硕,对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艺理论建设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