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网站
首页 > 新闻动态 > 成果推介|《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成果推介|《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作者: 傅其林      来源:四川社科      阅读:519     2024-01-02 23:43:44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四川大学傅其林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5ZDB022)最终成果形式为专著15卷,包括文献整理7卷,研究成果8卷,约430万字。结项等级为优秀。子课题负责人有:冯宪光、胡亚敏、周启超、提哈诺夫、张碧、韩振江。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成果旨在从中国视角和唯物辩证法的立场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并就核心命题展开深入研究,这在国内外具有开创性意义。“东欧”是指受到苏联模式影响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是从政治意义上加以界定的,在地理空间上多分布于中欧和东欧,故国内外又常常称之为“中东欧”。本成果主要涉及的东欧国家有七个: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民主德国(即东德)。本成果从2015年立项开始展开研究,到2021年底完成,历时6年,汇聚了冯宪光、赵毅衡、胡亚敏、周启超、高树博、郭芳丽、李慧文、匡存玖、彭成广、张成华、秦佳阳、范玉刚、韩振江、杨向荣、邱晓林、孙建茵、颜岩、杨建刚、杜红艳等40余位老中青学者,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文艺学等学科领域,召开“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内学术会议5次,在美国、澳大利亚、塞尔维亚、捷克等国家的图书馆实地查询文献,并通过国内图书馆外文书库及外文文献检索系统、外文大型数据库(JSTOR, Academic Search Complete, World-cat)、美国国会图书馆目录检索系统以及东欧各国主要图书馆检索系统(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匈牙利罗兰大学图书馆、波兰华沙大学图书馆、保加利亚菲亚大学图书馆、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进行文献整理。在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东欧涌现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出版了数量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美学思想、概念范畴、批评方法。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进行翻译与整理,对其核心命题展开深入研究,这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和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艺学建设都有重要意义。第一,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本进行系统地整理与深入研究,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在全球具有标志性意义,有助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促进世界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解与体系建设。第二,东欧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深刻的美学研究著述,美学文献上万种,本成果从英语、德语、匈牙利语、塞尔维亚语、捷克语等语种文献的翻译整理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代表著述,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美学界进一步研究奠定重要的文献基础。第三,本成果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可以深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础性问题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多元发展与繁荣。第四、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可以反观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


二 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本成果主要内容包括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和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两个部分,共15卷,总字数约430万字。文献整理部分共7卷,约250万字,包括《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目录》《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实践美学卷)》《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现实主义理论卷)》《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美学现代性批判卷)》《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符号美学卷)》《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文体美学卷)》《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文化理论卷)》。《文献目录》选取代表性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美学家180多位,主要文献2200余种,以原版目录、英文目录和汉译目录三种形式列出,便于研究者查阅与参考,根据《文献目录》,可以把握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整体概貌。后六种专题性美学文献一部分内容选取国内已经翻译的代表性汉语美学文献,一部分内容是从国外外语文献中搜集整理并进行翻译的代表性文献,主要涉及英语、德语、匈牙利语、塞尔维亚语、捷克语等语种文献,这是本成果文献整理方面最有价值的部分。每一篇文献都涉及到原本文献的版本信息。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共8卷,约180万字,包括《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总论两卷)》《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实践美学卷)》《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卷)》《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美学现代性批判卷)》《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符号美学卷)》《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文体美学卷)》《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文化理论卷)》。文献整理与研究主要体现为实践美学、现实主义理论、美学现代性批判、符号学美学、文体美学、文化理论六大核心理论命题,形成了六种主要形态。本成果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东欧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主要整理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实践哲学基础上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不仅文献重要有代表性,在世界上产生了较多的影响,而且在东欧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文化革命美学,在存在主义、现象学基础上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形成了实践美学新形态。主要代表文献有匈牙利卢卡奇实践哲学美学经典《历史与阶级意识》《审美特性》、赫勒日常生活的此在美学《日常生活》、瓦伊达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美学探索《后现代的海德格尔》、捷克斯洛伐克科西克实践辩证法美学《具体的辩证法》、施陶尔文化革命理论《文学与文化革命》、南斯拉夫实践派马尔科维奇实践存在美学《实践的辩证法》、彼得洛维奇艺术革命美学《艺术与革命》、达米尼扬诺维奇实践现象学美学批判《故事的实质——现象学美学批判》、格尔里奇超越美学论《美学》、波兰鲍曼文化实践美学《作为实践的文化》、伊林纳·沃伊纳尔审美教育学《美学与教育》、民主德国艾哈德的社会主义文化革命美学《生活更美》、科赫的《马克思主义和美学》、保加利亚季米特洛夫文化战线思想《文学、艺术与文化》、高兰诺夫作为过程的艺术美学《作为过程的艺术》等等。本成果认为,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最为基本的理论使命是对实践哲学及其美学的系统论证。它对青年马克思的哲学著作深入探析,或严格遵奉列宁的实践哲学,建立实践美学的多种形态,从而奠定了阐释文艺本质与审美现象的不同范式。一些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家在实践哲学中挖掘现象学、存在论的向度,提出了作为人之存在的实践概念,赋予其以描述性与规范性的意义,可以称之为实践存在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起点,也是东欧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奠基之作。卢卡奇的出色学生赫勒追寻此在的日常生活哲学与审美理论,探索从日常生活提升至作为物种价值意义的审美领域的社会人类学基础,科西克沿着卢卡奇的路径考察辩证法如何与实践、现实相统一,如何实现具体的总体性。南斯拉夫实践派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亚里士多德的理解相联系,强调实践的自由价值与审美意义。这些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试图超越现代资产阶级的美学学科,建基于坚实的大地,真正回到日常生活实践的感性与个体性,具有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的此在论色彩,包含浓厚的人的存在意义的坚守。这是人道主义的实践美学,是对青年马克思的实践美学的具体阐发。与卢卡奇模式不同,东德著名美学家科赫严谨地深入辨析《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经典文本,分析实践和审美客体、审美主体的密切关系,从而赋予艺术的实践基础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意义。东欧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不仅在普遍意义的哲学维度拓展,而且关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政治历史进程。革命哲学与革命美学特别耀眼,这是面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实践、为现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提出的理论形态。革命的审美性、文化革命、审美教育成为实践美学的新形态、新问题和新方向。还有一些理论家提出日常生活革命的主张,以真实的审美需要瓦解资本主义与极权主义社会的虚假需要、异化需要以及“对需要的专政”,从而实现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存在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此而言,革命的实践美学包含本体论、政治和审美的表达。东欧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一些理论家独立地阐释并多维度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大胆突破庸俗的概念框架与知识范式,敢于直面真正的现实实践,勇于捍卫人的尊严与自由,具有尖锐的批判性、鲜明的历史意识与知识话语的理性力量。


二是东欧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代表性文献有匈牙利卢卡奇审美反映论著述《审美特性》、拉斯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觉悟与诗意: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学定义》、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建构《艺术社会学》、佩尔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加利亚巴甫洛夫文艺反映论美学《反映论》《艺术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波兰沙夫的认识论与历史真理论《历史与真理》、科拉科夫斯基模仿美学批判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莫拉夫斯基现实主义美学反思《美学基础探究》、捷克斯洛伐克施陶尔现实主义美学《直面现实》、多斯达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保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希穆涅克现实主义美学《美学与艺术总论》、伏契克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战斗的包惹纳·聂姆措娃》、普实克的延安座谈会阐释《解放了的中国的文学及其人民的传统》、东德普拉赫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研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导论》、科赫现实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和美学》、南斯拉夫斯托扬诺维奇乌托邦与现实探究《乌托邦与现实》、科西奇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具体辩证法》、齐赫尔现实主义美学《艺术与社会》、罗马尼亚雅诺什的美学与辩证法研究《辩证法与美学》等。本成果认为,现实主义成为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讨论的热点。这些讨论不仅彰显美学的知识合理性,而且履行政治意识形态的功能,因而斗争激烈,思想复杂,话语多元。一方面,不少理论家受制于苏联主流意识形态和官方文艺政策,急切地阐释现实主义的马列主义哲学基础,形成社会现实、现实主义理论与文艺本质的内在统一。他们以列宁的认识论为基础,强调文艺反映的物质性、社会现实性、客观性、科学性、人民性与党性。另一方面,一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在对庸俗文艺反映论的批判性质疑中,对审美反映的复杂机制与功能进行窥探。卢卡奇提出,审美反映是整体地、具体感性地揭示现实的普遍性规律与真理,同时意味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整体性建构,能够解除人的存在之异化;科西克认为,文艺不仅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更是一种投射性的世界生产;沙夫主张,文艺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反映;莫拉夫斯基则发现,文艺反映与模仿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属性,但不能脱离人类主体内在的表现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东欧亦充满复杂性。它既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也与之展开对抗,形成了强大的张力,彰显出较为多元的思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差异性。德国的科赫、保加利亚的巴甫洛夫等著名美学家的主要贡献是追摹苏联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进行系统论证,确立其作为“科学美学”的合法地位,忠诚地维护现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波兰、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则更多在批判苏联模式中独立开掘新思路,强调自由创作的开放性,积极响应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东欧现实主义理论具有唯物主义哲学的合法性、阶级党性的坚定性、社会现实的针对性和文学阐释的民族性。


三是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性批判文献整理与研究。主要文献有匈牙利巴拉兹的先锋派与绝对电影理论《电影美学》,赫勒美学现代性代表文献《现代性理论》《美学现代性》《美的概念》等著作、费赫尔现代性美学建构的思路及其后现代美学批判《超越艺术是什么?论后现代理论》、马尔库什文化现代性分析《文化、科学、社会》、拉德洛蒂关于大众文化、赝品与现代艺术观念建构的美学现代性理论《造假:赝品及其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波兰鲍曼文化现代性《流动的现代性》、莫拉夫斯基的后现代性美学批判《后现代主义的困惑》、科拉科夫斯基文化现代性思想《经受无穷考验的现代性》、捷克斯洛伐克科西克文学现代性《现代性危机》、斯维塔克的《被操纵实践的艺术》、泰格的超现实主义美学《诗歌主义》、南斯拉夫格尔里奇的艺术自律与社会的辩证法《自律性或社会限定性的音乐》、彼得洛维奇艺术自律美学《为艺术自律而辩》、苏佩克的抒情现代性思想《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心理学》、卢基奇的社会主义现代主义美学《社会主义唯美主义》等。本成果认为,东欧马克思主义者深入挖掘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把美学置于历史哲学的视野,揭示其现代性特征,确立历史性与时间性之维度,考察后现代性为美学提供的意义与危机,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美学现代性思想,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东欧马克思主义者颇为倾注于美学话语的现代性分析,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哲学的视野蠡测美学话语与艺术、美、文化等概念的现代建构及其悖论性问题。一些学者对资产阶级美学话语进行批判,认为美学学科是现代性的产物,与资产阶级社会的危机和历史问题息息相关,可以说属于“史学美学”,是一种大写的历史哲学,一种宏大叙事,具有不可克服的悖论。东欧马克思主义者积极探索文化在现代性中的结构、功能、悖论及潜能,或辩证思考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复杂关系,或立足于此在的时间现象学重建文化现代性理论,可谓观点纷呈,富有启发性。审美自律是被不少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所关切的命题。卢卡奇、巴甫洛夫、科赫、施陶尔等强烈地拒绝现代主义,否定其审美自律性追求,挖掘其资产阶级没落意识形态的功能,撕破其非艺术性的虚假面纱。与之相对,布洛赫、布莱希特、科西克、赫勒、莫拉夫斯基、瓦伊达等对现代主义持有深深的同情,认同现代主义的个体性、创造性、真理性和革命性。南斯拉夫的后现代转向,在80年代对先锋派的分析中初露端倪,齐泽克、艾尔雅维茨等后社会主义或者后现代的社会主义美学家,与朗西埃、巴丟等理论家的后现代政治美学达成深度的共识。


四是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代表性文献有捷克斯洛伐克穆卡若夫斯基结构主义符号学著作《作为社会事实的审美功能、规范和价值》、施陶尔形式结构论《语言艺术的形式与结构》、波兰沙夫的交往符号学《语义学引论》、莫拉夫斯基价值符号学《美学基础探究》、佐尔凯夫斯基文本符号学《文化文本》、鲍曼的《文化理论论纲》、奥索夫斯基分析美学《美学基础》、沃伊茨克实践符号学《实践符号学》、佩尔茨语义符号学《逻辑与语言》、南斯拉夫马尔科维奇辩证意义理论著作《辩证的意义理论》、齐泽克唯物主义意指实践理论《符号、能指、文字》、彼得洛维奇艺术符号美学《艺术与象征符号形式》、匈牙利卢卡奇的艺术作品论与语言信息系统《审美特性》、赫勒的话语理论《碎片化的历史哲学》、马尔库什语言模式批判著作《语言与生产》、东德布莱希特戏剧陌生化理论《戏剧小工具》、克劳斯辩证唯物主义游戏符号学《游戏理论的哲学视角》、魏曼的《文学研究与结构主义》、罗马尼亚马库斯文学数学分析论《数学诗学》、瓦尔德的唯物主义逻辑学《辩证逻辑导论》等。东欧马克思主义从不同层面回应20世纪日益繁盛的符号学思想,建构了具有马克思主义特色的符号学美学,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思想,也促进了世界符号学的发展。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强调符号的实践意义与历史维度,重视符号意指的物质的、历史的过程的分析,把握意义交往的复杂社会机制,为马克思主义符号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关文献复杂多样,既有对西方符号学的批判,也有对之吸收整合,还有创造性的发展的符号学,还构成了一些符号学流派。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收符号学,锐化了其理论的阐释武器。东欧马克思主义者在苏联的影响下,基于社会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集体或个体的名义对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等纯粹符号学思想发难,以国家意识形态或理论话语的姿态展开与符号学的激烈交锋。在彼此对垒与批判的过程中,一些东欧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有意识地、严肃地借鉴符号学方法:注重符号学结构体系、意指关系的理论分析,揭示形式、结构、意指、意义的社会实践基础;对美学范畴进行语义学辨析,突破了传统理论的知识学视阈,凸显美学范畴的层次性、复杂性和多义性;对文艺现象的符号学阐释,譬如丽莎和希穆涅克对音乐作品的语义学阐释,卢卡奇对小说形态结构尤其叙述与描写的辨析,赫勒对莎士比亚戏剧以及历史小说的结构特征与叙事机理的精微洞悉,等等。这些皆体现出对文本符号结构的审美性体验和历史意识、政治意识形态的巧妙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文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解。在激烈交锋与对话的过程中,一些诸如奥索维斯基、穆卡洛夫斯基等语言符号学家逐步转向马克思主义,而一些马克思主义者也辩证地吸纳对方的理论话语与思维方法,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放性,激发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生机和阐释力量。


五是东欧马克思主义文体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不仅探讨美学的哲学基础,也对具体的文学艺术实践及其美学特性进行研究,涌现了众多的艺术文体美学文献。这些文献侧重于具体的艺术门类的创作实践与各民族文艺历史发展过程,凝聚了东欧马克思主义者丰富细腻的审美经验,分析不同艺术门类的相同性与异质性,形成了小说美学、音乐美学、戏剧美学、绘画美学、电影美学等文献与美学命题。小说美学文献有匈牙利卢卡奇的《小说理论》《历史小说》等经典文献、赫勒的后现代历史理论《当代历史小说》、费赫尔长篇小说理论《悖论的诗人》,南斯拉夫卢基奇文学批评论《文学批评与马克思主义》;戏剧美学文献有匈牙利卢卡奇的戏剧形式论《现代戏剧发展》、赫勒的莎士比亚戏剧哲学研究《时间是断裂的:作为历史哲学家的莎士比亚》、费赫尔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戏剧美学研究《戏剧的历史哲学》、东德布莱希特史诗剧理论《戏剧小工具》、魏曼的戏剧形式与结构主义论《作者的笔触和演员的声音》,捷克斯洛伐克斯维塔克戏剧人类学《人和他的世界》,保加利亚纳铁夫戏剧性理论《戏剧性和戏剧》《戏剧理论的路径》;音乐美学有匈牙利赫勒的歌剧人格美学《人格伦理学》、弗多尔的音乐戏剧论《音乐与戏剧》《音乐哲学》、乌伊法鲁西的音乐批评《死亡之舞:弗朗茨·李斯特音乐中的变化、结构和模态转变》、波兰丽莎的音乐美学《音乐美学导论》、捷克斯洛伐克希穆涅克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阐释美学问题》、南斯拉夫弗茨特的音乐美学《现代音乐美学》、格尔里奇的《自律性或社会限定性的音乐》、《哲学与音乐》等;电影美学有匈牙利巴拉兹《电影美学》、卢卡奇《审美特性》、豪泽尔《艺术社会史》、南斯拉夫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等。本成果指出,东欧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地对文体美学进行了理论建构。他们关注文体的规范性基础,从历时角度考虑到文体的连续性和间断性,从共时角度确立了文体与对社会现实进行审美反映的总体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文体与个别艺术作品、与一般艺术之间的联系,形成文体-审美-历史的复杂模式,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文体美学。长篇小说理论是东欧马克思主义文体美学的重要内容,从卢卡奇的《小说理论》到费赫尔的新阐释,再到赫勒的后现代历史小说理论建构,成绩卓著。戏剧作为一种文体被一些东欧马克思主义者广泛讨论,如卢卡奇、布莱希特、费赫尔、赫勒、弗多尔等。布莱希特通过对陌生形式的实验,超越以亚里士多德净化概念为基础的传统移情美学,提出了被他称作“戏剧陌生化理论”的史诗戏剧理论。其音乐理论是丰富而有创造性的,关注音乐的审美价值和审美体验的特殊性,坚持自主性和社会性受限的音乐概念,揭示音乐内在形式中的社会人文价值,阐发音乐运动的基本逻辑,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符号学。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对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精辟批评,具有细致的审美体验和深刻的理论洞见。电影美学在东欧马克思主义占据着显著的位置,也具有开创性,诸如卢卡奇1913年的《思考电影美学》,巴拉兹1924年的电影理论《可见的人》。它既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阐释,也有先锋派的电影美学构建,还有电影符号探索、此在分析和心理分析,体现出理论原创和电影实践批评的结合,在世界电影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六是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文献整理与研究。主要代表文献有匈牙利卢卡奇的《文学与民主》、赫勒的《现代性理论》、马尔库什的《文化、科学、社会》、费赫尔的《想象西方文化》、拉德洛蒂的《大众文化》、瓦伊达的《后现代的海德格尔》、波兰的科拉科夫斯基的《神话的在场》、鲍曼的《作为实践的文化》《文化理论论纲》、莫拉夫斯基的《艺术和美学及文化危机》、南斯拉夫苏佩克的《文化批评中的自由与多元决定》、格鲁博维奇的《文化作为乌托邦和现实的桥梁》、齐泽克的《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彼得洛维奇的《文化与文明》、东德科赫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罗马尼亚瓦尔德的《一种新的文化理论:符号学》、伊布雷利亚努的《罗马尼亚文化中的批判精神》、捷克斯洛伐克斯维塔克的《人和他的世界》、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施陶尔的《文学与文化革命》、内叶德里的《为了民间的与民族的文化》、保加利亚纳铁夫的《文化与大众传媒》、日夫科娃的《建设发达社会主义文化》,等等。东欧马克思主义对文化进行了多维度的理论思考,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文化理论,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及其阐释现实的力量,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同时在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之中,可以寻见某些思想观念与知识话语的共同性,从而凝聚为核心命题。这些核心命题主要包括文化实践论、文化符号学、文化现代性理论、文化政治论、人道主义文化观。把这些核心命题凝聚起来,就能够构建东欧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体系。由此,文化在本体论层面上是一种实践,在话语层面是一种符号意指化结构,在历史层面是现代性的建构,在功能层面是政治权力的颠覆与重构,在价值层面是人道主义的自由创造。虽然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西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密切相关,但是又具有自身鲜明的民族性、原创性,尤其关注对东欧社会主义文化问题的深刻批判及其问题解决的探索,透视出突出的现实性。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复杂多元,甚至存在对立,也有教条式的演绎,还存在非马克思主义元素,需要进行细致的辨析。


通过文献整理与研究,本成果认为,东欧马克思主义最具有原创性和代表性的重要美学家及其代表文献有:匈牙利卢卡奇《审美特性》(1963)、赫勒《日常生活》(1968)、波兰科拉科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1978)、沙夫《语义学引论》(1960)、莫拉夫斯基《美学基础探究》(1974)、南斯拉夫格尔里奇《美学》(1978)、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1989)、捷克斯洛伐克科西克《具体辩证法》(1966)、罗马尼亚马库斯《数学诗学》(1970)、东德科赫《马克思主义和美学》(1961)、保加利亚巴甫洛夫《反映论》(1936),这11位美学家和11本专著可以彰显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面貌。


三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基于社会现实和民族传统的认知与体悟,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经典美学思想进行深入阐释,批判地吸收俄苏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最新成果,与现象学、存在论、语言符号学、精神分析学说等展开交锋、交流与交融,形成了具有普遍性和民族性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形态。同时,它存在着严重教条主义、制度化、政治意识形态化甚至非马克思主义化等问题。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以及对其成绩与问题的检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第一,本成果在国内外是第一次系统整理和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对构建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总体体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启示价值。本成果编选了150余种代表性著述,其中从英语、德语、法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捷克语、匈牙利语等文献翻译了70余种,为国内学界进一步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文献基础。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阐释,认同经典的原创性、多维性和开放性,以回到马克思的旨趣复兴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批判精神。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在卢卡奇的创造性阐释下,不断回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美学的论题,获得了对实践美学的人道化的深刻理解,从而避免了简单的工具论或认识论意义的实践美学模式,真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复兴”;秉持对理论相对自律性之追求,迸发出话语逻辑的强大力量,这是东欧马克思主义者对美学的系统性追求的结果,显示了把美学学科化和理论化的学术精神与理论勇气,注重对理论的学术历史与逻辑肌理的把握,饱含思想的灵感和激情;在开放的知识话语与国际化语境中推进美学之思,保持着与世界前沿学术思想的直接对话,跨文化交往为其带来众多闪光的理论契机;深深扎根于民族传统与现实土壤,东欧理论家在吸收苏联马列主义及其美学的同时不断与之拉开距离,既苏联化又去苏联化,它流淌于民族传统之长河,竭力挖掘、阐释传统,它置身于社会现实,既建设又批判现实,在矛盾的张力中凸显思想话语的穿透力和生命力。


第二,本成果注重话语体系创新。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聚焦核心概念与范畴,探讨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话语体系。这是具有鲜明的话语体系创新性的,为国内学界带来了新的理论形态和思维方式。本成果立足于本土化视野审视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融合了东欧社会历史特殊性、东欧审美文化的传统和生活方式,以东欧民族性语言概念、语言表达、审美特性来思考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核心问题。它具有中国美学与文艺学话语建构的意识和思路,反思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成绩与局限性,进一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思英美学术话语乃至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主导地位的合理性,为形成多元话语体系的学术政治格局,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做出一定贡献。


第三,本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编辑出版国内第一部《阿格妮丝·赫勒赫勒美学文选》(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美学与现代性:阿格妮丝·赫勒文选》(社科文献出版社),在《文学评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文艺争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70余篇,在Thesis Eleven,European Review,Ceska Literatura,Comparative Literature等刊物发表外文论文1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累计被下载31000次,累计被引用近100次。相关研究成果在中国以及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捷克、斯洛文尼亚、匈牙利、波兰、保加利亚等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得到Agnes Heller,Peter Beilharz,Galin Tihanov,Peter Steiner, John Rundell,David Roberts等学者的肯定,凝聚了国内外老中青关注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学术共同体,被国外学者称之为“批判理论成都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