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网站
Home > 中国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与发展

2024-03-30 21:07:08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形成,经历了从艺术形态学向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态再向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历史可以分为发生、自觉、成熟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主要由政治范式、批评范式、理论范式等三种范式所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主要包括阶级性、人民性、现实主义、艺术生产四个范畴;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形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在20世纪形成了“一源多流”的发展趋势,其中国形态的建构具有未完成性特点。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化发展及其理论问题

2024-02-28 15:37:03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积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论资源的深入整合、中西文论的借鉴融通、中国话语的理论建构方面展现出鲜明的理论特征。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当代化的合流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原典阐释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制阐释论、公共阐释等理论观念以西方文论反思与批判为基点,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批判性思考开拓了新的理论路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形态研究等重要研究成果不断推出,新时代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呈现出新的理论面貌。但从新时期到新时代,西方文论的“中国旅行”也给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弊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反思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当代形态建构还需充分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发展的话语建构还面临较为艰巨的任务。

朱光潜的当代美学研究的转向

2024-02-28 15:27:31

新中国成立以后, 朱光潜的美学研究发生了四个转向, 即翻译西方美学资料、 研究哲学美学、 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 中西方文化与文明及其比较研究。 这样, 朱光潜以其丰富的资料翻译和研究成 果奠定了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的学科基础, 推动了以美的本质、 美学基本原理为重要成果的哲学美学的研 究, 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美学、 文论的资料建设和研究水平, 在美学界开启并促进了对中西方文化、 文明及其 比较的研究, 推进了中西方美学、 文艺、 文化、 学术的交流。 朱光潜以美学家、 理论家的身份介入当代文 艺、 哲学、 文化问题的讨论, 推动了中国当代文艺、 文化实践的发展, 并以开阔的视野和规范的研究引领、 提升了中国当代人文学术的发展。 他的研究转向是时代变迁与个人选择、 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包含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全面、 客观地还原这四个转向, 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 评估其转变效果, 有 助于科学地理解、 评价他的研究, 也能够由此反映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轨迹。

马克思主义文论同中华传统文论相结合的异质同构之维

2024-02-28 15:23:14

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华传统文论是两种来源不同的文论形态,一方面存在着现代性与古典性的异质 特性,另一方面具有彼此契合的同构性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表现为:唯物史观的宏阔视 野,意识形态论和社会实践论的文艺观念,人民文艺观念的突出地位,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统一的美学思想等。 中华传统文论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表现为:人文化成与经国济世、言志抒情与文以载道、修身养性与伦理教化、 美善兼济与道艺合一等方面的文艺观念。两种文论精神彼此契合的同构性之维主要在于:基于宏阔社会历史视野 观照说明文艺现象,基于“大文学”观理解阐释文艺本质特性,基于文艺实践和社会实践认识文艺价值功能,基于社 会关系和人的本质理念的文艺人文精神,基于艺术规律和美学理想的艺术价值观念等。我们要系统梳理和把握两 种文论形态各自的重要元素和突出特性,努力寻求两者能够彼此契合的同构性基础,切实推进两种文论形态相结 合的创新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美学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的传播与崛起

2024-02-15 22:24:11

中国现代美学史以1928年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为分水岭,呈现出主观论美学与客观论美学的此消彼长。在此之前的二三十年代,主观论美学占主导地位,在这之后的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唯物论美学逐渐崛起并占主导地位。本文通过对柯仲平、后期鲁迅、胡秋原、金公亮、周扬等一系列代表性人物及其论著的个案剖析,详实揭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美学逐渐崛起的走向和历程,为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从三四十年代起开始广泛传播”(李泽厚语)的史实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证材料和独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