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网站
Home > 中国马克思主义

“革命文学论争”与无产阶级戏剧的生成

2023-09-16 20:39:35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的戏剧长期为学界所忽视,这可能恰恰遗漏了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戏剧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层互动与融合生成。通过挖掘史料,可以发现,倾向于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已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强调戏剧的“价值问题”与党派立场,在对“民众戏剧”的“弃扬”与深化基础上着手构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理论,并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叙述范式及政治美学。因而,考察太阳社、创造社等关于无产阶级戏剧的批评话语、理论构想和文本实践,既能拓展“革命文学论争”版图,使戏剧史上悬而未决的无产阶级戏剧生成问题得以正本清源,又能深化戏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

2023-08-20 15:22:24

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这个标识性概念范畴,并郑重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其具有高度契合性的明晰论断。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等多重关系,涵盖现实与理想、国内和国际等多重面向,是理解两者之间高度契合性的重要支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从高度契合走向有机融合,既有助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新的时空坐标体系中价值意蕴的彰显和传扬,也有助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基因和特质禀赋。

马克思生产工具理论的三重逻辑架构

2023-08-08 15:02:49

马克思生产工具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十分重要的概念体系、思想内涵与逻辑架构:其一,生产工具与生产主体的相互构建是马克思生产工具理论形成的逻辑起点;其二,机器工具的应用(包括科学技术的应用)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合谋同构是马克思生产工具理论成熟的显著标志;其三,生产工具、机器体系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三维结构是生产工具理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科学依据。这三个方面逻辑关系密切,呈现马克思生产工具理论的体系性和发展的进阶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视域下非遗的文化建构

2023-07-24 11:35:5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非遗当下的文化建构是要使其接续传统与现代生活。面对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失语”,必须将其文化话语贴合现代生活进行适当转述。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事象,非遗的文化建构本质是建构我们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自信。其主要途径包括,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视域下,返回生活现场将非遗所从出的日常生活真正纳入关怀视野,剖析非遗生存空间的地域性、限制性与所承担的消费意义的无限性、全民性之间的矛盾,促进非遗在日常生活场域中“自然性”的恢复与扩散,建构人民大众共享的公共文化;以人民为中心使艺术可以接近人民,人民可以接近艺术,尊重民众自身的选择和实践,进行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化建构。将人文精神的人学标准作为非遗当下文化建构的检验标准,兼顾世俗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使之从一种文化事象成为一种文化体系,从一种生活实践成为一种生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公约数——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依据

2023-07-24 11:27:29

近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水准提升、格局改观,同时存在瓶颈问题。新时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经典、中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三分的格局,三者之间,尤其是中国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之间缺少充分的对话,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深化发展及体系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应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为依据,以批判资本主义视野和关注绝大多数人维度为公约数,在深层对话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