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睿,女, 1972 年生于重庆。 1990 年进入四川大学中文系学习, 1997 年留校任教, 2001 年在四川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2002.3 — 2004 .1在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2004.9-2005.9在哈佛大学东亚系任访问学者。主要著作有:《从经学到美学:中国近代文论知识话语的嬗变》、《未完成的审美乌托邦》、《话说老子》等。已在《四川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文艺理论与批评》、《外国文学研究》、《江汉论坛》、《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战线》等报刊发表论文几十篇。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起源与演变”,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曾获四川省社会科学界优秀成果奖等奖励。
合照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第二十四次读书会
“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
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构” 研讨会预备通知
“马克思主义文论前沿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顺利召开
“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预备会通知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青年论坛 暨“延安文艺与当代文艺发展”学术研讨会通知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第25次读书会
“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33届年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性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隆重召开
匡存玖: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图谱
陈丽波:寻找“同一”:阿多诺美学兼容弗洛伊德主义的路径
刘彦顺:美感财富分配、时间制度与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审美时间哲学论
“我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
世界文学的“计算批评”——莫莱蒂的远距离阅读新论
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概念的批判性重构
陈太胜:重新定义文学批评——伊格尔顿新世纪的批评转向
张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台湾的发展——吕正惠先生思想述评
刘永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三大体系”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王瑜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空间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