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1929年5月12日出生在匈牙利,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她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布达佩斯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被公认为该学派的发言人。 赫勒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离开祖国匈牙利之后还曾在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 La Trobe University)和美国新学院(The New School)任教。赫勒已经发表40余部著作,其中大部分被译成英、法、德、意、日、西班牙、丹麦、葡萄牙、塞尔维亚、中文等多种文字。赫勒的代表作有:《文艺复兴的人》(1967)、《日常生活》(1968)、《马克思的需要理论》(1974)、《论本能》(1979)、《情感理论》(1979)、《重构美学》(1986年与Ferenc Feher合著)、《后现代政治状况》(1989年与Ferenc Feher合著)、《现代性理论》(1999)、《审美哲学》 (2004)等等。
本文为Agnes·Heller 著,达人译,姜文彬校。
合照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第二十四次读书会
“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
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建构” 研讨会预备通知
“马克思主义文论前沿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顺利召开
“东欧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国际会议”预备会通知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青年论坛 暨“延安文艺与当代文艺发展”学术研讨会通知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第25次读书会
“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33届年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性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隆重召开
马草 | 形式何以具有意识形态性 ——论西方美学对形式的意识形态问题的探讨
[美] 麦克尔·斯普林克 | 想象的关系: 阿尔都塞与唯物主义美学
王晓升 | 马克思视域中的“感性”概念
王凤才 李可歆 | 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对待大众文化的不同态度评析
何信玉 |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范式转换及其方法论启示
Rehan Aslam Sahi | A Marxist Analysis of Kafkaesque Society in Metamorphosis.
Denny Yarmawati |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strumentalist Marxism and Liberal Feminism on the Concept of State
戴雪红 吴家丞 | 原始积累与资本主义父权制的当代批判——基于费德里西的自治主义的女性主义视角
李乾坤 | 价值形式、国家形式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基于德国新马克思阅读的探讨
孙亮 | 西方左翼对《资本论》语境中“价值形式”的两种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