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网站
Home > 西方马克思主义

崔晨: 西方政治思想的"显"与"隐":从政治生命到生命政治

2025-07-12 21:50:41

阿甘本对西方政治思想史进行了"征候式阅读",得出的结论是生命维度的消匿与重现,这成为理解阿甘本生命政治理论的门槛.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对"政治动物"的定义到近代霍布斯和卢梭的"自然状态"理论,呈现出生命的消匿趋势;从阿伦特的"劳动"到福柯的"生物现代性",生命又占据了政治思想的核心.阿甘本认为这两种趋势分别以隐性和显性的方式展现了政治对赤裸生命的获取.剖析阿甘本对西方政治思想隐微之处的挖掘,并将此纳入到生命政治理论自身展开逻辑之中,可以指认当代西方政治没落与西方政治原罪之间的关联.

段吉方 | “审美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及其批判意义

2025-07-04 09:17:20

“审美资本主义”是当代西方学者提出的概念与理论问题,相比文化工业、后工业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信息社会、消费社会等,“审美资本主义”理论更加重视审美、资本与社会再生产的共谋及其耦合机制,它提出并集中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品味的工业化所产生的社会文化问题,是继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理论之后有代表性的审美文化批判理论观念。审美资本主义打开了文化批判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思想孔径,但这个概念和理论也存在逻辑上的缺陷,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尽管呈现出文化象征价值与指示功能方面的矛盾,但是否真的在根本层面上是由品味、趣味以及审美选择所导致的,倡导并探究审美资本主义的西方文化批判理论家在这方面并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理论交待,关于审美资本主义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当代社会文化与资本的结合及其呈现出的复杂问题。

陈汉 | 作为“装置-事件”的艺术: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一个本雅明式解读

2025-07-04 09:06:25

卡夫卡生涯末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一个在铁笼中以身体的饥饿作为表演内容的艺术家形象。该人物以其蕴含的自我指涉的反身性这一现代性的典型特征,以及作品容纳“见证”与“预示”两重不同向度,引起了包括本雅明和阿甘本在内的理论家,从神学寓言、身体装置、历史意识、见证书写等角度作出的创造性回应,并共同指向了“作为‘装置-事件’的艺术”这一核心主题。对小说文本与相关阐释作对照阅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在 20 世纪经由静物向装置、行动以至事件转变的现代艺术运动中,先锋艺术呈现的兼具破坏与创造作用的“辩证现象”。

陈丽波:寻找“同一”:阿多诺美学兼容弗洛伊德主义的路径

2025-06-25 23:19:53

阿多诺美学饱含着强烈的弗洛伊德主义因子。之所以能兼容弗洛伊德主义,一方面,在于阿多诺美学兼收并蓄的理论风格;另一方面,在于阿多诺美学和弗洛伊德主义之间存在着理论共同性,即阿多诺在他的“非同一性哲学”之下建立了其美学和弗洛伊德主义之间的“同一性”联结。这种“同一性”有三方面的内容,首先,阿多诺美学“非典型”的历史唯物主义基调奠定了它与弗洛伊德主义融合的基础;其次,阿多诺发掘了弗洛伊德主义的“否定”特质——打破传统、重视个人经验的理论追求和辩证法的品格,这和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要义有深层的一致性;最后,弗洛伊德主义和阿多诺美学都是灾难之后的极致反思,可以说灾难是两位理论家所有思考核心背景,赋予他们的理论相同的忧郁感和反抗色彩。

刘彦顺:美感财富分配、时间制度与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审美时间哲学论

2025-06-25 15:26:08

审美时间哲学是美学最重要的维度之一。马克思主义审美时间哲学的核心是共产主义美好生活这一审美时宜。马克思主义美学对西方美学的革命主要就是审美时宜革命。由此出发,马克思、恩格斯把美感视为财富的形态之一,对资本主义时间制度及时间剥削作为美感财富分配不公的主要形态,进行还原、批判,并以共产主义审美生活作为时宜基点进行未来社会建构。就还原看,他们对工人阶级工作与生活的实际状况进行田野调查,从人际美学、工作美学角度进行保全,获得第一手材料。就批判看,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时间制度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美感财富的剥削主要是时间剥削。就建构看,他们根据共产主义审美时间制度,批判了宗教与资本主义的禁欲主义,尤其是从自由时间制度与审美生活的关系,刻画了美好蓝图。

“我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

2025-06-15 09:57:16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年生,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艺术、历史与文化学院"爱德华.泰勒讲座教授",英国学术院(The British Academy)院士。伊格尔顿是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任教,曾任牛津大学"托马斯.沃顿讲座教授",他的著作已有10种中译本,其中《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之后》等在我国学术界有广泛影响。伊格尔顿的近期著作包括:《生活的意义》(2007)、《怎样读诗》(2006)、《神圣的恐怖》(2005)、《英国小说:一个导论》(2004)、《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2002)、《文化的观念》(2000)、《后现代主义幻象》(1996)以及《文学理论导论》第三版(2008)等。2008年5月2日,正在曼彻斯特大学从事访问研究的南京大学文学院王杰教授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语系徐方赋教授在伊格尔顿的办公室对他进行了学术访谈,应《文艺研究》编辑部的要求,现将访谈整理发表,以飨读者。

世界文学的“计算批评”——莫莱蒂的远距离阅读新论

2025-06-15 09:56:01

莫莱蒂批判“细读”以神圣方式对待少数经典文本,倡导以“远距离阅读”把握世界文学的大量财富和多样性。远距离阅读致力于文本关系,并将其转变为数据,以建构抽象模型。莫莱蒂试图通过掌控庞大的数据材料,实现更大规模的知识生产,从而在更大的地理规模和历史系统中观察文学的运行状况。由此,世界文学在远距离阅读中被图表化了:数量图表、空间图表、形态图表等。某种程度上,莫莱蒂的文学社会学是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的回应。同时,在阅读理论的革新中,远距离阅读可谓独树一帜:莫莱蒂拒绝被划入“数字人文”这一“伞状术语”的阵营,而称自己的研究路径为“计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