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网站
Home > 西方马克思主义

杨建刚 |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社会形式诗学”及其启示

2025-10-26 01:45:55

詹姆逊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著作等身,学术研究涉及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电影与科幻文学等多个领域,且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正是在詹姆逊等人的大力推动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中成为显学,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

许栋梁 | 论列斐伏尔空间美学思想的辩证生成——以《空间的生产》为中心

2025-10-26 01:43:07

审美的经验形态、观念方式和话语实践是列斐伏尔以《空间的生产》为中心的空间思想之内在脉络和重要底色。列斐伏尔对既有空间观念的批判包含了对社会空间中审美活动的反思,并在整体性视野中辩证考量了“空间”本身之生产的审美维度。具体而言,列斐伏尔通过活态、象征和身体性的“表征性空间”来归置审美活动,并通过对语言、符号、文本等“表象”机制的超越,在“表征性空间”与“空间表象/空间实践”的辩证关系中,阐述空间肌理、剧场空间、纪念碑性等与人的栖身体会和亲历经验密切相关的范畴,彰显出独特的“空间感性学”思想。阐明列斐伏尔这一尚未被深入挖掘的思想维度,对于检视当前流行的“空间生产”话语范式并重审其与地理批评、文学空间研究等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反思和批评实践意义。

张秀华|布洛赫的存在与死亡之辨及其马克思主义意蕴

2025-10-21 17:28:27

区别于作为业已完成了的东西的实体存在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布洛赫的尚未存在的存在论是一种新形而上学——生存论存在论。尚未存在的存在论,在“否定”与“黑暗”的双重推动下展开,并呈现为存在与存在者的同一,但是死亡作为非同一性随时会打破这种同一。为了保持存在与自身的同一,布洛赫依循辩证法,借助灵魂转世,把死亡重新整合进历史中,将个体存在转化为集体存在,从而促使人的历史成为人之存在的意义场域。对布洛赫来说,实现存在的同一性就是要实现历史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既包含着从物质可能性而来的尚未生成的未来,也包含着从历史的时间中所蕴含的可能性,二者共同指向我们同一性的场所——家园,即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自由王国”。

王杰|考德威尔的现代性与审美乌托邦——戴维·马格利斯教授访谈录

2025-10-21 17:24:05

2024年8月15日英国伦敦大学文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学者戴维·马格利斯教授与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杰教授通过zoom软件,围绕《乌托邦与中国现代性》一书的反响、考德威尔的作品及其马克思主义思想等学术问题展开讨论。马格利斯教授指出,《乌托邦与中国现代性》因其学术性强且发行时间较短,导致其目前在欧洲的反响有限;考德威尔的作品在普通读者中受欢迎,但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与苏联路线不符,导致他在英国共产党高层中声誉不佳。马格利斯教授强调,考德威尔的思想对理解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他对实践和社会变革的关注。此外,访谈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社会基础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以及英国当前的政治动荡和大学面临的资金与学术危机。

孙琼琳|维尔默对阿多诺审美现代性方案的重构及启示

2025-10-21 17:22:27

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思想家对工具理性的批判蕴含精神跃迁的意向,这种意向体现为本雅明以弥赛亚精神对抗工具理性,也体现为阿多诺以艺术模仿持存真理。维尔默指认两种路径作为“审美主义“和”弥赛亚主义”的虚假二难选择,并以后形而上学现代性方案重点重构了阿多诺的审美现代性方案。维尔默通过真理观转型将阿多诺“艺术展现非和解世界”转化为交往性艺术真理,强调主体间对话实现真理性内容;通过理性范式整合打破审美理性垄断,主张科学、伦理、审美等多元理性平等共生,形成复调而非对抗的理性星丛。在实践层面,推动大众文化民主潜能释放,使艺术从精英堡垒转向公共领域;在理论层面,以“视角阐释”替代线性对抗,既保留阿多诺“非同一性”批判精髓,又通过承认启蒙价值与吸纳后现代差异诉求,构建开放包容的现代性形态,为全球化文化冲突提供非暴力整合路径。

谢子豪|综合视阈批判:阿多诺论指挥与管弦乐队

2025-09-28 00:20:28

指挥与管弦乐队在当代音乐实践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笔者纵观当代的音乐学学界内乏有将这两者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文章。德国哲学家、美学家特奥多·阿多诺于1962年出版了《音乐社会学导论》一书,其中第七章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及美学等多重视角对指挥与管弦乐队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全面考察。然而,由于德语语言障碍、学科交叉性(涉及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及阿多诺本人“论笔式”的写作手法导致的文章晦涩难懂等多重壁垒,国内对其相关思想的研究普遍存在解读不全面甚至于“误读”的现象。鉴于指挥与管弦乐队现实性问题的驱动,以及阿多诺本人对这两者研究得出的结论极具学术价值,笔者认为对阿多诺有关指挥与管弦乐队研究的文本进行全面且合理的文本学解读,并对其结论进行发散性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丁三东|马克思哲学与德国理念论

2025-09-28 00:16:24

对于马克思哲学和德国理念论之间的关系,已有众多的研究。论者们多从思想发生学的角度讨论马克思哲学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哲学等特定思想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德国理念论奠基者康德思想的具体阐释,把作为整体的德国理念论的基本问题解释为理念如何现实化这一问题。在此脉络中,马克思哲学就呈现为德国理念论的内在批判者和创造超越者。